n130470

公元前157年,汉文帝刘恒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,他在弥留之际提了个奇怪的要求,他说

公元前157年,汉文帝刘恒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,他在弥留之际提了个奇怪的要求,他说:“我节俭了一辈子,死后也不想成为百姓的拖累。

未央宫里,46岁的汉文帝刘恒躺在榻上,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,开创了“文景之治”的他,此刻正用最后的气力向身旁的臣子口述遗诏。

他说的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,穿了一辈子粗布衣服、连帷帐都不许绣花的皇帝,临死前最惦记的居然是别让老百姓因为自己的葬礼受苦。

“人活一世,谁能不死?死了就死了,你们哭三天意思意思得了。”刘恒这话听着像在开玩笑,可他是认真的。

那时候的人讲究厚葬,棺材里塞满金银珠宝,守孝一守就是三年,老百姓为了办场体面的葬礼能把家底掏空。

在刘恒看来这纯属折腾活人,他在遗诏里写得明明白白:麻绳别超过三寸粗,哭丧别光脚,该嫁娶的照常嫁娶,该喝酒吃肉的继续吃喝,谁要是敢为了他的葬礼耽误农时,那就是给他“增加罪过”。

不过,这并非临时起意的作秀,刘恒这辈子过得就像个抠门的地主老财,龙袍是粗丝绸的,宠妃慎夫人的裙子短得露脚面,宫殿坏了宁可漏雨也不大兴土木。

有次他想修个露台,工匠报价要花十户中产家庭的财产,他立马摆手说算了。

老百姓背地里都管他叫“瓦器皇帝”,因为他说死后陵墓里只放陶器,连点金银边角料都不许有。

考古学家后来挖开霸陵,发现墓里真就几个陶罐,连坟包都是借着山势堆的,生怕多费一铲子土。

最绝的是他连哭丧都要搞“限时套餐”,宫里人早晚各哭十五声,到点必须收工,非工作时间严禁加班哭嚎,老百姓更省事,压根不用专程来宫里表演悲痛,该干嘛干嘛去。

按当时规矩,大臣得穿九个月丧服,他大手一挥改成十五天,相当于把三年高考压缩成半个月速成班。

有老臣嘀咕这不合礼制,他眼睛一瞪:“我活着时候都没让你们天天磕头,死了倒要折腾人?”

令人诧异的是,这封遗诏写得跟吐槽大会似的,刘恒先自黑说“我这人没啥德行”,又吐槽厚葬是“败家行为”,最后还惦记着把后宫嫔妃全部遣散回家,连个陪葬的活人都不留。

要知道那会儿稍微有点钱的诸侯死了都要拉几个妾室垫背,他这个皇帝倒好,直接将其发遣散费。

有个叫少使的低阶妃子领到路费时都懵了,进宫二十年没见过皇帝几面,临了还能领笔退休金。

长安城的老百姓听说这事,蹲在田埂上边啃西瓜边唠嗑:“咱皇上这是连死都要省啊!”他们不知道,这个总把“别给百姓添麻烦”挂嘴边的皇帝,年轻时在代国吃过苦。

八岁就被扔到北方边境啃沙子,匈奴人隔三差五来抢劫,冬天裹着羊皮袄还冻得直哆嗦。

后来当上皇帝,有将军提议攻打南越扩张领土,他反问:“打仗不要钱啊?钱从哪来?还不是从老百姓碗里抠?”

在遗诏颁布七天后,刘恒咽了气,出殡那天没有仪仗队开道,没有百姓沿路哭送,只有几个老兵自发在霸陵边上种了圈柏树。

二十三年后他儿子汉景帝去世,葬礼规格翻了十倍,可老百姓私下都说:“还是先帝懂咱们,死了都不忘给子孙省口粮。”

那封遗诏后来被记在《史记》里,两千多年后读起来还像刚写好的朋友圈,没有之乎者也的大道理,通篇就一句话:活着好好过日子,死了别给人添堵。